登陆

“强基计划”呼唤大学与中学携手发展

haixia002 2021-05-07 16772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强基计划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选拔培养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优秀学子。深入探讨强基计划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衔接”培养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强基计划的导向作用,推动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沟通衔接,推动高中学校育人模式变革,共同培育立志服务国家基础学科发展和关键领域重大突破的拔尖创新人才。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和海淀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强基计划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论坛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现场100余人和线上3000余人,共同参与了论坛的分享和讨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所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钟秉林、朱旭东、张志勇等10余位专家出席并做主题发言,中共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王方出席会议并讲话,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等4位校长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名家云集,思想交锋,观点碰撞,激情洋溢,气氛热烈,是一次高中与高校汇聚、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盛会。论坛上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精彩连连、引人深思,受到全国广大教育同仁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赞赏。这是一次强基计划政策实施的动员会,也是一场启迪未来、协同育人、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盛会。

  01 强基计划源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回应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钟秉林教授表示,强基计划提出的重要背景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汲取了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珠峰计划”实践探索的有效经验。强基计划的政策目标指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招生录取模式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强基计划需要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高中学校与高等学校、新高考与新课改、考试招生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发挥政策衔接和协同作用。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高中应加强宣传,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理解强基计划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方案,对改革有理性认识与合理预期,同时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

  02 强基计划对国家战略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认为,强基计划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国家人才培养核心政策之一,强基计划不仅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奠基,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推动实施强基计划应该加强大中衔接,同时需要关注教师自身的学科基础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强基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03 实施强基计划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提出,要充分认识到强基计划深入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和主方向。在强基计划实施过程中强调选拔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社会责任担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形式载体,提高德育实效,引导广大学生结合国家需要和自身特长,树立远大理想和报国情怀,做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为自己的人生定向,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04 要以强基计划为契机撬动大中小一体化育人

  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王方介绍了海淀区在推动高校和基础教育深入对接,构建大中小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他指出未来海淀区将进一步拓展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探索建立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加强特色高中建设,围绕学生发展指导等“关键节点”深入推进改革。

  05 强基计划为“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提供贯通培养的通道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梁颖教授从招生条件、考核标准、培养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高校实施强基计划对中学的启示。强基计划招收的是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基础学科未来科研领军人才,主要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诚实守信、专业素养、学科基础和综合素质能力等。建议在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科交叉、科教协同育人、注重科研训练、加强国际交流和本硕博衔接贯通培养。

  06 中学和大学的有效衔接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助理张晓鸽教授认为深入实施强基计划首先要明确人才选拔的准确定位,把人才选拔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一方面要提升基础学科的培养能力,另一方面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快培养国家紧缺创新人才。其次,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在校考考核形式上逐步推行标准化测试,扩大考察范围,加强能力考察;考核内容上加强学科融合,各学科都考察,不做减法。最后,要深化大中衔接培养,启动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衔接培养试点基地,与中学携手构建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新格局。

  07 拔尖创新人才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来培养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品德志向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有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志向、境界和责任感、使命感。探索综合评价体系,避免把“破格”等同于学科竞赛获奖,让真正的偏才、怪才能脱颖而出。探索特殊人才应用“一人一策”“群师一生”。通过“高研项目”等方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探索“全人发展”前提下的特长培养。探索与高校合作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社区。

  08 拔尖人才早期培养要从创新人才特质和素质评价入手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认为强基计划的初衷在于加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格局。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具备创新性人格和创新性思维。中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让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灵活的选拔机制和多元评价机制,要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具备学习能力,构建起中学、大学和科研机构及企业协同培养系统。

  09 需要关注强基计划的选才范围和选拔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教授表示,强基计划既是深化高考改革的重大尝试,也是基于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一项综合改革。目前大家关注的是招生和培养两个环节,但选择什么样的学生是强基计划实施的关键,这方面建议高校应向高中和社会清晰传达。大学和高中需要系统性对接,并建立制度性支撑,聚焦价值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生涯指导等关键环节。高校选拔模式、招生制度、评价体系等都需要予以支撑配套,一方面,在国家的支持下,强基计划学生入围的选才标准除重视高考成绩、竞赛成绩之外,应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敞开通道;同时高校应通过学校笔试、面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充分探索高校自主评价招生的有效路径。

  10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要发挥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教授认为,大学强调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入到中学教育,能够打开中学师生的心灵,拓宽视野,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中学教育的提升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主要是教学和育人机构,不是科研机构,大学应承担起科研引领的职能,利用大学科研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帮助和带领中学生走进科研,引导学生寻找兴趣所在,激发内生动力。中学也可借鉴高校对于优秀中学生的评价理念和有效经验。同时要理性看待功利,引导学生认识到基础学科对于个人发展的潜在价值和长远影响。

  11 大学为高中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与科研资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邓怡教授强调,试点强基计划的高校应该各具特色。北航的强基计划呈现“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特色,今年学校的强基计划也加强了改革,尝试入围分数单科1.2的加权,厚植数理基础。大中衔接方面,走进高中为学生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同学们了解强基计划专业,理性选择专业,通过与高中共建实验室、开设先修课等方式加深合作。建议要打破大学之间的壁垒,各高校共同拿出各自的优势学科共享给高中,提供最优质的科研与教学资源。

  12 强基计划要为怀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创造机会

  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指出,育英学校是一所小初高一体化学校,具有贯通培养的优势,在4年前就启动了特质学生培养计划。现在有了强基计划,学校的一些具有创新素养的特殊学生就有了更好的出路和未来。他以自己学校两位学有专长的学生为例,提出强基计划要完善和拓宽培养机制,重点是要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怀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创造机会。

  13 亟需提高中学生对大学强基计划的认知和理解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认为,目前在学生培养上面有一个急需注意的点:就是对一些学生来说,为什么不选择强基计划,如果我们教育能够做一个有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提早看到现在的学习在未来的价值,看到强基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强基计划就会焕发强大生命力。希望大学给中学一些帮助,也建议中学带领老师去走访大学,了解大学是怎么培养学生的,这样可以帮助中学做好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

  周海涛院长在总结中表示,与会嘉宾分享的观点都十分精彩,这些创见、远见都是对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一种创造性思索和创新性发展。未来,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形成高水平的政策咨询报告成果,在海淀区教委、海淀教科院、北师大教育学部多年手拉手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定期举办中国高等教育政策论坛。

  最后,本次论坛主持人吴颖惠院长提出,海淀区现有30余所高中与高校所发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通过此次论坛,将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中学的紧密合作,以强基计划为抓手,促进高中与大学的有机衔接,促进高中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也借此呼吁更多高中学校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动员更多学校充分利用高校的创新教育资源,达到大学与高中协同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和报国能力的拔尖创新优秀人才。

  来源:海淀教科院

  https://www.sohu.com/a/464983082_105067?scm=1002.590044.0.10374-1023&spm=smpc.ch25.content1-n-3.4.1620354552171URVVSjj


最近发表
2024“华文校园”全国大学生语文能力大赛

参赛须知

1.本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2. 初赛提供练习题库(正式考试内容抽取于题库)考察题型分为判断题,单选题,考察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读音、错别字、名句默写,病句、关联词、修辞等

【题库预计两周内上线 请各位参赛者耐心等待】

3. 初赛第一场考试时间:2024年6月15日【报名后四场任选一场参与即可】

 


      为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培养实际的语文应用能力,现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校园文化分会为主办单位举办“2024‘华文校园’全国大学生语文能力大赛”,旨在通过赛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促进语文教育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 

 

一、主办单位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校园文化分会国家一级协会下设分会

官方网站:http://xywh.ihwrm.com/index/page/read.html?id=22

 

二、参赛对象

本次赛事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均可报名参赛,不限专业。同时欢迎对本次赛事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

 

三、参赛形式

本次大赛共分为初赛、决赛两个阶段。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1.初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考察题型分为判断题,单选题。考察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读音、错别字、名句默写,病句、关联词、修辞等,从多方面考察参赛者的语言文化基础。根据大赛上线时间,将提供练习题库供各位参赛者进行练习。

 

2.决赛:古诗词赏析


      大赛提供相关古诗词篇章,参赛者从中任选一篇进行多角度赏析(包括但不限于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感情等),字数为400-500字,最多不超过600字,作答时间为90分钟。

 

四、大赛日程

【开启报名】2024“华文校园”全国大学生语文能力大赛

【开启报名】2024“华文校园”全国大学生语文能力大赛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